深圳晚报记者 沈荣 衡阳师范学院实习生 王浪 唐凝君 文/图
这栋房屋是深圳首个“城中村”流动儿童成长服务中心,外来建设者的子女就是服务对象,他们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享受相关服务,还可以根据各自喜好提出建议,开展相应活动。
义工在图书馆教孩子读书
在龙岗区龙城街道盛平社区的城中村内,一栋红色外墙的三层楼房并不引人注目,但每周一至周六,总能看到一群孩子三三两两地进出,时不时从中传出孩子们的笑声。原来,这栋房屋是深圳首个“城中村”流动儿童成长服务中心,外来建设者的子女就是服务对象,他们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享受相关服务,还可以根据各自喜好提出建议,开展相应活动。如今,该服务中心已经运行了一年,来这儿的孩子一波又一波,但受场地、资金的影响,市民对该项目理解也有偏差,负责运营的社工机构有意控制相关宣传。另外,服务中心还缺乏稳定的特长志愿者等资源,该公益项目面临“有心无力”的尴尬。
1 服务中心是“候鸟”们的乐园
21日下午2点20分,离开放时间还有10分钟,门外就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小朋友,他们不吵也不闹,静静地朝窗内看去。“你们怎么来得这么早?”面对记者提问,孩子们扬起稚嫩的脸庞回答,“这里很好玩,很喜欢来这里。”
“姐姐,你陪我玩游戏吧。”今年6岁的小曦上个月才从湖北老家来到深圳,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玩抢凳子的游戏,有些胆怯的他只是站在一旁观看,见到自己熟悉的社工,他就扑上去吵着也要玩游戏。社工告诉记者,小曦7月中旬来到服务中心后,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喊着要去服务中心玩,有时趁着家人不注意偷偷“溜”进来,现在他成了服务中心的“常客”。
据介绍,服务中心成立于去年7月,启动经费由团龙岗区委提供,服务经费由社工机构自筹,开放时间为每周一到周六的下午2点半点到6点半,星期天放假一天,让孩子们回归家庭。目前,服务中心开展了包括四点半学校、安全教育服务、情绪心理辅导与教育服务、生涯辅导训练营、社区参与引导、社区融合等服务。而在二楼,还有一个慈善机构捐赠的小型图书馆。在社区参与引导下,社工们还设置了招募孩子及家长参加义工活动、关爱他人、“我是环保小卫士”、收集社区新鲜事“小记者”、感恩教育等特色活动,并根据孩子的需求做出调整。
服务中心运行了一年多,却始终不敢发声。
2 公益项目不敢接太多“候鸟”
今年暑假,前来服务中心的孩子明显多了起来。为了应对这一情况,除了全职的3名社工之外,服务中心还配备了4名相关专业实习生、4名教育领域的社工,直到暑假结束,人数又将恢复到正常的5人。
除了社工资源,龙岗的一支爱心助教项目组也会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服务中心,给孩子提供相关辅导,但大多是临时性的,缺乏一定的稳定性。同时,参与进来的志愿者队伍中还缺乏拥有各类特长的人员,吸引不了孩子们足够的兴趣,服务项目有点单调。
记者了解到,服务中心还提供临时托管服务,但今年暑假,社工却做了大量的拒绝工作。负责服务中心运营的社工机构负责人彭东强表示,开设托管服务针对的是那些因父母外出工作,无法照顾家中小孩的家庭,但有些家长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,把服务中心当成了纯粹的托管所,不分原因就把孩子“塞”进来,不仅占用有限资源,也很难保证孩子的安全。“每天来服务中心的人数都在30人左右。”服务中心社工任海瑛表示,受场地限制,不断涌进的小孩让自己的工作强度日趋加大。
其实,服务中心面临的困难还不止这些。彭东强坦言,服务中心的运营资金全部来自机构自筹,不向孩子收取任何费用,虽有爱心机构或企业的参与,但仍旧捉襟见肘。与此同时,由于外来建设者特有的流动性,很多服务项目被迫中断,效果保障也成了一个现实问题。“因为硬软件的配套还不是很完善,也不敢做太多的宣传。”彭东强说。
专家观点
“专攻”日间托管 辅以家庭服务
8月21日,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7位老师走进服务中心,了解运营情况。他们认为,此项目是一次惠民公益的尝试,关键在于面对各种有限的资源,如何做好某项针对性强的服务。
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姜妙屹博士表示,该服务中心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提前预防。“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很接‘地气’,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接受,也没有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才介入。”姜妙屹表示,该服务中心虽然开展了系列服务,但也推出了“小小图书管理员”等小孩自主参与的活动,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有较好的帮助。
对于服务中心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,姜妙屹认为,推出系列服务出发点是好的,但毕竟各项资源有限,广撒网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。她建议,服务中心可以主推日间托管服务,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配合开发亲子活动、家长教育等项目,让家长转变观念主动参与,“毕竟家庭环境的好坏才对孩子成长过程最重要。”她还认为,“城中村”流动儿童工作是个长期过程,需要社会多方的关注,如果条件允许,可考虑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社区。
来源:《深圳晚报》2013年8月25日04版
实习生 王浪 唐凝君: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10级新闻学